真佛密法–1T
第五章 真佛密法的实修与应用
第三节 “禅定”的真实意义
3.0 前言
禅定即是入定,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三无漏学,是从戒、定、慧次第来修学的。若能够禅定得定,就会产生一种无限的力量,就可以开发智慧。
单单一个“禅”字,就有很多不同的解释,禅就是禅那,又叫思惟修,又叫静虑。“定”就是梵语的三昧,或三摩地,所以,禅定就等于三摩地了。
真佛密法的修行重点,全在于入“三摩地”,莲生活佛告诉我们:
“我(莲生活佛 卢胜彦)个人觉得,佛法的最后目的,无非解脱,但‘解脱’一定须要有般若智慧,这智慧又从何处来?智慧就从‘定’中来。所以,每回修法,一定要‘入定’。‘修定’成了修行者最后的究竟法门。莲生活佛说,其实手印、观想、真言,种种仪轨,都是为了‘禅定’(入三摩地)而准备的,有了‘禅定’(入三摩地),修法才算完整。”
3.1 “禅定”是学佛者的必修
我们知道禅宗的“参禅”法门,可以从所谓的禅门公案中,获得参悟佛法的启示,然而,这纯然只是一时所得的悟境,若要有深刻的完全觉悟,一定要自己身体力行,才算证得。因为,参公案很容易流于形式,譬如:
“猜!”
“辩论!”
“想!”
“口头禅!”
就算答案正确,但,自己仍然是原来的自己,无法实践。所以一定要修“禅定”,“禅定”是很重要的。莲生活佛说:
“禅定就是住心、调伏、持戒、智慧。没有定,持戒不可得;没有定,智慧不可得。清心寡欲的心定神清,心定神清才能明察秋毫,‘正见’是如此才能获得。这句话已包含‘戒、定、慧’,我告诉大家:修行一定要修禅定,心定不下来,那里会有悟境,若说有,也只是口头上说说的(口头禅),唯有能够调伏散乱的心,制心一处,才能证得真正的觉悟。
‘明心’是禅定的结果。
‘见性’是禅定的结果。
‘断烦恼’是禅定的结果。
‘了生死’是禅定的结果。
我们要制服散乱的心,制服放逸的粗心,制服一切累世习性,全在于‘调伏’,而‘调伏’就是‘禅定’、‘不去想’是禅定、‘住心一处’是禅定、‘看破念’是禅定。‘悟后起修’,纵然你有了悟境,但一定要修禅定才可以证得‘如来的智慧’。要断累世恶习,非‘禅定’不可。”
又,“昔日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,成等正觉,示现了‘四禅八定’,这是指引世人,修行的径路,一定要这样走。
初禅 ── 意念清净。
二禅 ── 清净守一,完全不移。
三禅 ── 由清净见真相。
四禅 ── 无善、无恶、无苦、无乐、寂静、无变。
如此:
才是‘所作已成’、‘智慧已了’、‘无为度世’,廓然大悟矣!‘四禅八定’是大天机!”
“四禅八定”中的四禅者,便是指色界的四禅;八定者,是色界的四禅再加上无色界的四禅,合称八定,无色界的四禅是识无边、空无边、无所有、非想非非想。
3.2 禅定修法的诀要
学佛要入定,有两个很重要的口诀:
无事 —— 把所有的事不放在心,才能够入定。
无心 —— 不但要无事,要把行者的心通通空了,才能够得到法味,这时精神还本还净。
行者不为什么,就是无事、无为;行者没有特别的喜,特别的厌恶,就叫做无心。一坐下来,身心一平衡,没有烦恼挂心头,也没有什么厌恶的,也没有特别喜欢的人与事。这样子一坐,一调身心,宇宙法流就马上和行者融合在一起,进入一片清净无为的定境里面,才会显现产生光明出来。
这时候内外打破,自身和宇宙之间,内外融合,这就是入定。以淡然无为、清净无为来行事,心里很平静,碰了事情,顺其自然,这就是自然任运之道。入定的方法众多,总括而言,不离“止”与“观”,交互使甪,即是止观双运:
什么是止?如何止?
就是:
身止 —— 跏趺坐。
语止 —— 静默。
意止 —— 于过去,不思忆。于未来,不思将作。于现在,不作分别,心无缘平等性。
行者修止,第一口诀;专心一致。
如果杂念纷起怎办?
一、注视一物,这是“有依止”。
例如:
点一支香,注视香头的红色火光,将杂念止住,相续不断。
或观想本尊、法器、咒字…………。
这是训练止的方法。
二、无依止,自然而住,观自性。
在训练止的时候,有两种现象会发生。
一种是“掉举”,妄念纷飞,完全止不了。此时要放松身心,眼下视,以休息的姿态,进入身心自然。
一种是“昏沉”,很多人修止,竟然睡着了,而且打呼,此时,身挺直,眼向上看,提起精神,振作些。
修止口诀:
气平心亦平,气乱心亦乱,所以修气修到气自然,心也就安定了,“心不散乱”就是成就相。
什么是观?如何修?
就是:
观是一种智慧。由智慧中去了解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到一切法,全无自性。
我非我。
念非念。
一切诸法,非实有。
如梦如幻,连梦幻亦是假名,实不可得也。
想想人的一生。
生老病死,百年大梦。
一切无所得。
于是:无胜劣,无分别,无执着。任运坦然而住。
认定,这娑婆世界只是一场游戏,幻人幻境幻事幻物。
过去的不可得。
现在的不可得。
未来的不可得。
由于如此的观察,密教行者不执着一切,可以宽坦而住了。
莲生活佛认为:
观空义。
明空义。
空性义。
也就是身体空、语言空、意念空,这是大空之相。
若有升起妄念时,以“呸!”的一字,把妄念遣除之。
最正式的三摩地(入定)法,就是行者打坐,妄念皆无法插播,此时,有所缘的禅定,修到无所缘的禅定(也即是无依缘)。而终极的三摩地是:
无所依缘。(无对象)
止息。 (无心)
无所执着。(无事)
3.3 禅定的旨趣
“禅定”的真正意义,就是离开所有的邪念,把心住于一处,定于不散乱的境界。佛教的“止观”,止就是“定”,观是指“慧”,止观法门,是修定慧的法门。乃是止息妄念,观入佛果。天台宗专门以止观作为主要修行的法门,而止观的目地就是“入静”,“入静”的目地就是“定”,“三摩地”就是“定”,“定”是“不死之不二法门”。
《真佛密法》全是为了“禅定”,可以说是顺应“禅定”或“三摩地”而生,配合在修持中的“初静、静极、合一”,先是用理念上的开悟,而达到后来实修实际的开悟。如是故,莲生活佛说:
“禅定安住于如来之中--能够由禅定产生如来的智慧,因有了智慧才能安住于如来之中,这如来的佛慧,正是般若,有了般若,便得等觉、妙觉。”
而在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》的〈坐禅第五〉之中,更有提到修持“禅定”法门的深奥微妙之处:
“此门坐禅,元不着心,亦不着净,亦不是不动。若言着心,心元是妄,知心如幻,故无所著也。若言着净,人性本净,由妄念故,盖覆真如。但无妄想,性自清净。”
略译如下:
“坐禅的法门,原是无挂碍于心的,也不需要执着是否清净,亦不是指不动的意思。若然说是要看守着这个心,哪一个才是自己的心呢?因为每个人起心动念时瞬间百变,由此可见,心也是幻化不实的,故此,无需为‘心’所牵挂。若然说是专注于守持清净,我们的心性本来就是清净的,却由于妄念纷飞的缘故,覆盖着自身的真如佛性。假若一切颠倒妄想的念头没有了,便会知晓我们的自性,本来就是清净。”
思考题:
1. 为何要修禅定?
2. 什么是禅定的旨趣?
参考文献
〈006「四禅八定」顿发神通〉,收入《197天机大公开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url.cc/ed9oLx(2023年9月13日)。
〈023四禅八定是共修〉,收入《191诸天的阶梯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url.cc/8NyV0X(2023年9月13日)。
〈024我解释四禅〉,收入《261定中之定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url.cc/Ry6oWr (2023年9月13日)。
〈041能不能不修「禅定」〉,收入《196 清凉的书笺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url.cc/GKdY4Z(2023年9月13日)。
〈060入三摩地的口诀(一)〉,收入《632新虹光大成就(五)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728&bookmark=c060(2023年9月13日)。
〈第三章 何谓真佛密法(五)入三摩地〉,取自:真佛宗全球资讯网,https://www.tbsn.org/means/detail/1782(2023年9月13日)。
卢胜彦〈021 细说入三摩地法〉,收入《063 真佛秘中秘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url.cc/0ZDeZb(2023年9月13日)。
卢胜彦〈040第四十章:止与观〉,收入《275解脱道口诀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1000312&bookmark=c040(2022年4月28日)。
〈坐禅第五〉,收入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》,取自:CBETA汉文大藏经,https://tripitaka.cbeta.org/ko/T48n2008_001(2023年9月13日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