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罗万象的佛学

第六章 佛法与科学

第三节 佛法与艺术



3.0  前言

何谓佛法即“佛所说之法,八万四千之法藏是也。”1而艺术呢泛指人所做的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。如诗词歌赋、绘画、雕刻、建筑等,都可称之。两者表面上互不相干,但自从佛教从印度外传后,佛法与民族文化逐渐交融,宗教信仰成为精神生活的寄托,信徒们将身口意的供养藉由各种艺术型态表达心中的虔诚。佛法艺术化,生活佛法化,已不是口号,早已成为佛教弟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了。由于佛法艺术化的范围涵盖甚广,本篇单就佛教在中国于雕刻、书画以及建筑方面的影响稍加介绍。

 

3.1 造像艺术

莲生活佛说:“艺术本身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,而艺术也应该是生命的活力的表现境界!”在佛教艺术作品中,最能表达艺术生命力,并藉此达到人神合一的象征,莫过于雕像了。


根据考究,佛教艺术起源于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(公元前304年至前232年)。阿育王原本是一位残酷好战之人,后来虔诚忏悔无数的杀戮而皈依佛教,在他的大兴佛法之下,敕建了石窟及壁画石柱、石刻敕文、佛塔等,现今是世界极富盛名并体现佛教艺术的圣地。2自此时期到公元前一、二世纪,称为“无佛像时代”。到了公元一世纪左右,由于大乘佛教兴起,即有了佛像的制作。3


若依《增壹阿含经》的记载,佛教艺术的起始比上述的时间更早,于佛陀时期即有王室造像。经文中描述着制作佛像的因缘:释迦牟尼佛至忉利天为母及诸天众说法,在人间的两位国王优填王及波斯匿王因思念佛陀而愁忧成疾。众臣群商“我等欲作形像,亦可恭敬承事作礼。”优填王听了喜不自胜,命令国内各精湛匠师“以牛头栴檀作如来形像高五尺”。此时,波斯匿王亦思维着“如来形体,黄如天金,今当以金作如来形像”,采用材质是“纯以紫磨金作如来像高五尺。尔时,阎浮里内始有此二如来形像。”4由此可知,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佛陀传道时期,即有的佛像的制作及礼拜。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,许多源于古印度的珍贵佛碑雕像,大多被破坏殆尽,这确实增加了现今学者考证的困难度。


3.1.1    中国的佛像艺术

佛教传入于汉朝时代,5其传播方式,不外乎以佛像、佛法教义和佛僧三种方式,但以佛像最为盛行。早期的雕像多为印度风格,6最显而易见的特征有:双眉之间的白毫、头顶上鼓起的肉髻和大而下垂的双耳等,大多数容貌丰盈,面貌庄严。而后到了东晋、南北朝时代,佛教受到皇帝的推崇,此时期的佛像,开始有了地方性的民族色彩,呈现清风秀洁的气质。当时的寺庙与纪念祠堂常设立于山洞里,所以佛像主要为浅浮雕石,如:中国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的雕塑,造型结合了汉族的审美观。另外,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,因开凿的时间不同,佛像的造型也有所不同:早期作品带有印度佛教艺术的色彩,中期的作品,则倾向汉人化风格。晚期的作品则多为祈求平安或超渡所建。这些石窟的雕塑作品呈现当时人民生活深深受到佛法教化的影响。


3.1.2    韩国、日本佛像艺术

公元372年佛教正式传入韩国。早期的佛像雕刻艺术作品风格,多受中国北魏艺术(图片:北魏公元486年弥勒菩萨)与印度文化的影响,直到公元六世纪以后,韩国国内的政治趋向稳定,才开始显现不同的风格。半跏思惟像为一个半跏趺坐冥想的弥勒菩萨像,呈现当时韩国佛像雕刻艺术风格。

 

至于日本佛教艺术的创作,在奈良时代、平安时代和鎌仓时代是高峰期,约是公元8世纪到13世纪间(图片数据:高德院主尊阿弥陀佛亦名鎌仓大佛,建造于鎌仓时代,为日本国宝青铜塑相)。当时因政府的赞助,使得此时期的佛像艺术发展非常多样化,是融合了本土道教和印度教的风格,相当富有创造性。

 

3.2  书画艺术(壁画、曼陀罗、唐卡与书法)

佛教文化不但扩展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围,也丰富了文化的内涵。而在藏传佛教方面,曼陀罗和唐卡可谓其佛教艺术生活化的最典型的创作。总而言之,中国自汉代以来,可说上至王公贵族,下至平民百姓,都沉浸在佛化生活中。

 

3.2.1    敦煌壁画

壁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表现形式,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后,佛像雕刻与壁画便随之兴盛。一般而言,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,因岩石质地的差异,北方为石窟造像,南方则以泥塑壁画为主。

 

由于佛教壁画的产生,使得绘画、书法、艺术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有了开创性的发展。位在甘肃的敦煌石窟始建于公元四世纪,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壁画为数最多的石窟群。壁画主要描绘的内容多彩多姿,包括了佛菩萨、诸天神众、平民百姓及佛典故事的画像等。


3.2.2    曼陀罗

另外,曼陀罗是密教艺术的典型的作品。莲生活佛介绍了曼陀罗的型式有“图形曼陀罗”,也有雕刻尊像金身的“形象曼陀罗”。密教的修行是观想佛菩萨住于广大周遍的虚空,行者透过经文的修持,祈请虚空中智慧诸尊进入虔诚布置的曼陀罗或坛城中,有如将虚空浓缩成曼陀罗。7


另外,《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》亦有诠释曼陀罗是“将佛菩萨等尊像,或种子字、三昧耶形等,依一定方式加以配列的图样。”“意义是‘获得本质’,是指获得佛之无上正等正觉。”而且曼陀罗是“真理之表征,犹如圆轮一般圆满无缺......曼荼罗又有‘坛’、‘集合’的意义。”“聚集佛菩萨之圣像于一坛,或描绘诸尊于一处者,皆称之为曼荼罗。”8


《曼陀罗对二十世纪抽象绘画之影响》此篇研究报告中,作者Sagar Subhash Talekar指出:自文艺复兴时期起,曼陀罗对现代绘画有很大的影响,包括印象主义、后期印象主义、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等。许多二十世纪的西方哲学家如冯大拿(David Fontana)、荣格(Carl Jung)等人,也透过曼陀罗的观想而激发了自我潜意识。作者认为,西方画家如康丁斯基(Kandinsky)、保罗克利(Paul Klee)、塞尚(Paul Cézanne)、毕加索(Picasso,画作:Factory at Horto de Ebro)、布拉克(GeorgeBraque)等也都因曼陀罗获得启发而表现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。9 


日本国宝《两界曼陀罗图》(金刚界曼陀罗、胎藏界曼陀罗)收藏于日本京都的东寺,是平安时代初期(9世纪)绘制的绢本着色。10此胎藏界曼陀罗的中央部位是“中台八叶院”,11绘有九尊佛像,即中央华台的大日如来,东方的宝幢、南方的开敷华王、西方的无量寿、北方的天鼓雷音四佛,其四隅为东南的普贤、西南的文殊、西北的观音、东北的弥勒四菩萨。

 

3.2.3    唐卡

唐卡是“西藏特有的美术形式之一,指裱褙为卷轴式的佛画。”12唐卡的主要用途,可作为行者修法时的观想及朝礼,特别在密教行者出远门时便于收藏携带。另外,佛教庆典时,如西藏的 “晒大佛” 节日,将大佛唐卡展示于寺院广场,信众们观看喇嘛们威神雄健的金刚舞演出,搭配具神秘色彩的乐器演奏等法事,无形中提升了乡民的善念,摄化众生。再者,唐卡亦可用于庄严佛寺,由虔诚的信徒绘制或请画师绘制来供养道场,培植福田功德。


唐卡的制造过程,相当神圣严谨。画师在绘制过程中,必须择日、沐浴、焚香等等。唐卡的内容包罗万象,除了佛菩萨、观音度母、明王护法,也包括藏族的历史人物,甚至如宇宙日月大体运行图、香巴拉图等。藏传佛教是以师徒传承形式进行传承,佛像唐卡绘画亦是如此。传统唐卡绘制材料也十分讲究,取自于多种珍贵的天然矿物、植物研制而成,令彩绘唐卡历经百千年仍然瑰丽不朽。13

 

3.2.4    书法与绘画

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,对于中国人来说,书法艺术也是一种哲学思想的呈现。弘一大师曾说:“夫耽乐书术,增长放逸,佛所深诫。然研习之者,能尽其美,以是书写佛典,传于世,令诸生欢喜受持,自利利他,同趣佛道,非无益也。”此外,在诸多佛教经典亦赞叹抄经功德,如《妙法华经》卷第七:“若有受持、读诵,正忆念,修习、书写是法华经者,当知是人,则见释迦牟尼佛,如从佛口闻此经典。”因此手抄经书,不仅为佛法的传播与发展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,也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发展,促进了汉字的文字改革和多种书法风格的形成。14现在传世的佛教书法作品,數量十分可观,仅敦煌莫高窟藏经所发现的写经就有32000多卷。许多中国著名的书法家,都有抄写佛经的书法名作留世。如柳公权所抄写的《金刚般若经赵孟俯所抄写的《心经等等。

 

其次,佛学思想也提高了文人书画艺术的内涵,让表现形式更为多元,以禅画最具代表性:透过简略的笔法,画出悟道者的境界。在明朝时代,石涛、八大、渐江、石溪皆是禅画代表作者,其中尤以石涛最具代表性,其“一画论”15之绝创,为禅画最佳的典范。


3.2.5    莲生活佛与书画

当代佛法与艺术结合,最具代表性的作品,莫过于莲生活佛的书画作品了!莲生活佛认为作画和写书,心境上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:写书是静态的,作画则是用画来写心,写意、写境。

 

虽然五十岁时才开始学画,但是莲生活佛天天认真习画,悟出画家本身要深透发挥自己的内心世界,再配合工具技巧的掌握,就能画成一幅带观赏者进入境界中的一幅画。莲生活佛作画向来随着感觉走,题材不拘,一切都能入画。自然而不太重形式,但专注内在。

 

莲生活佛的画作,每一张都充满了活力,静中有动,充满了灵气。莲生活佛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虚空,一切都是艺术。无论出世入世,都包含艺术,若无艺术,不可活。因为融入艺术,便可解脱一切的烦恼。艺术也是智慧的流露,可呈现佛法的真面目。艺术即法音也。莲生活佛的书画,即是佛法与艺术的完美结晶。



莲生活佛卢胜彦法王画作:牛稠溪的人家200844

图片来源:真佛宗全球信息网




莲生活佛卢胜彦画作——春风化雨无言教2008528

素月朗如冰净洁,菩提树下绝妙辞,有空真是佛心要。

图片来源:真佛宗全球信息网


在真佛宗的上师中,还有一位出色的当代泼墨泼彩画家:莲妙上师(柯淑玲),相当受到画界瞩目。莲妙上师的泼墨泼彩画作,色彩墨韵自然天成。作品中呈现她对生命、艺术和宗教的热爱,并提升创作艺术达到物我合一的新境界。她认为,此种心灵境界很难用言语去解说、也无法用思考去论断。因为:“自空无中取象、经妙有中得意”。莲妙上师的作品以彩为主,墨为辅,但她的画,水彩墨相互融合,产生一种的自然流动韵致,妙趣天成。

 


2005    莲妙上师的画作

3.3  建筑艺术

无论是在远古或是当代,佛教文明总是随着不同时期的变迁,很自然地反映在当时的佛教建筑创作上。人们从佛教建筑的观察中,可以感知昔日佛教文明演化的脉络。譬如过去僧人冥想禅定的“石窟”以及现今行者持咒绕行的“佛塔”,这些弥足珍贵的圣地都是佛教的传布呈现在建筑艺术上的表征。16目前在印度菩提伽耶(Bodh Gaya)及那烂陀(Nalanda)还留有遗址。相对于印度,中国的佛教建筑艺术则十分丰富可观。

 

早期的佛寺大多仿皇宫式的建筑,从宏伟的佛寺殿堂,便可看出当时帝王对佛法推崇。白马寺建于汉明帝永平十年(公元67年),为中国第一座佛寺。韩国与日本的佛寺建筑(图片:日本 法隆寺、韩国 佛国寺),大都仿照中国佛寺的模样,多以木材为主要建材。

 

台湾的传统佛寺,初期是明清时代的闽南式建筑。17而后,逐渐演变为宫殿式造型,琉璃瓦采用金黄色或绿色,整体外观甚为高雅亮丽。



台湾雷藏寺,位于南投县草屯镇,为真佛宗在台湾的弘法中心。

1987613日启建,2007年完工落成。

图片来源:密乘全球信息网

3.4  结语

如今随着时代的演变,佛法与艺术从未间断地与当地民族文化生活结合,灌予佛教艺术新生命力,并且发展出各地特有的民族文化风格。正如莲生活佛所说的: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虚空,一切都是艺术,处处都是佛法。


 

 

注释

1参《佛学大辞典(丁福保)》,取自:一行佛学辞典,http://buddhaspace.org/dict/index.php?keyword=%E4%BD%9B%E6%B3%95&selecthistory 20201221日)。

2  章冰〈佛塔雏型源于坟冢,雕塑繁茂而成华构:早期佛教艺术吸收印度工艺所形成的特色〉,收入《明觉专稿》,取自:佛门网,https://www.buddhistdoor.org/tc/mingkok/%E4%BD%9B%E5%A1%94%E9%9B%9B%E5%9E%8B%E6%BA%90%E6%96%BC%E5%A2%B3%E5%A1%9A%E9%9B%95%E5%A1%91%E7%B9%81%E8%8C%82%E8%80%8C%E6%88%90%E8%8F%AF%E6%A7%8B%E6%97%A9%E6%9C%9F%E4%BD%9B%E6%95%99%E8%97%9D%E8%A1%93%E5%90%B8%E6%94%B6%E5%8D%B0%E5%BA%A6%E5%B7%A5%E8%97%9D%E6%89%80%E5%BD%A2%E6%88%90%E7%9A%84%E8%89%B220201224)。

3  无佛像时代:“公元前一、二世纪,当时人们不敢以人的造型来表达他们所景仰的佛陀,而都是以象征手法来表现佛陀的存在,例如:佛塔、佛陀的脚印、菩提树下空着的座位、菩提树以及法轮等”。参张文玲《佛教造像从无到有的演变》,取自:国立台湾大学佛学数字图书馆,http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T/JR-BJ093/bj093388078.pdf20201224)。

4 无《增壹阿含经》卷二十八,〈听法品〉第三十六,取自:CBETA汉文大藏经,https://tripitaka.cbeta.org/T02n0125_02820201019日)。

5  东汉明帝(约公元一世纪)遣派使者到西域取经,佛教文化自此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。参黄夏年佛教如何传入中国,取自:中国文化研究院-灿烂的中国文明https://chiculture.org.hk/sc/china-five-thousand-years/71720201225)。

6  当时印度所谓的“大人之相”,统称之为三十二相,八十种随好。张文玲《佛教造像从无到有的演变》,取自:国立台湾大学佛学数字图书馆, http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T/JR-BJ093/bj093388078.pdf20201224)。

7  卢胜彦〈039佛像的真假〉,收入《653活佛之歌(二)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665&bookmark=c03920201221)。

8〈曼陀罗〉,收入《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》,取自:一行佛学辞典, http://buddhaspace.org/dict/index.php?keyword=%E6%9B%BC%E8%8D%BC%E7%BE%85&selecthistory=20201221)。

9 Sagar Subhash Talekar〈曼陀罗对二十世纪抽象绘画之影响〉,收入《艺术论坛》,取自:Dspacehttp://140.122.127.138/handle/20.500.12235/807062020722日)。

10 绢本着色:是指图画是绘在绢上,并且在绢上着色彩。

11    中台八叶院:密教用语。胎藏界曼荼罗十三大院之一,位在中央。其图为八瓣莲华,华上画九尊佛菩萨像。所谓八叶,即指八瓣心莲,表示肉团心。谓凡夫的肉团心状如合莲花,行者若一心观此心莲华,则八叶开敷九尊现其上。此称为八叶九尊。参〈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〉取自:一行佛学辞典,http://buddhaspace.org/dict/index.php?keyword=%E4%B8%AD%E8%87%BA%E5%85%AB%E8%91%89%E9%99%A2&selecthistory=20201221)。

12〈唐卡〉,《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》,取自:一行佛学辞典,http://buddhaspace.org/dict/index.php?keyword=%E5%94%90%E5%8D%A1&selecthistory=20201221)。

13    〈 唐卡是什么〉,取自:中国唐卡网,https://www.cntangka.com/article.php?id=10420201221)。

14    魏晋南朝是汉字楷书、行书、草书完成的时期。在此时期,佛教信仰兴盛,社会上下阶层均重视佛教抄经累德之教,风气盛行,自然各家书写气韵大放异彩,展现着古朴、刚毅或是清丽等等各式风格。参胡进杉〈佛教与书法〉,法光佛教文化演讲系),取自:国立台湾大学佛学数字图书馆,http://enlight.lib.ntu.edu.tw/FULLTEXT/JR-BJ013/bj013133089.pdf20201224)。

15 一画论:“从禅悟的本体内涵来解说绘画作品与作画方法。画和禅由融合而渐渐合一。”参〈第一节 禅艺合流〉,收入《禅艺合流与石涛画论的禅美学》,取自:国立台北大学,https://web.ntpu.edu.tw/~shlai/book/content_0403.html20201224)。

16 陈清香(1996) 《当代佛教建筑所反映的佛教生态》,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,台南县: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,211

17 闽南式建筑:有明显的中轴线布局,左右配殿,对称和谐。一般的佛寺大殿外形均飞檐起翘、装饰复杂、用色浓烈、对比鲜明。参陈清香(1996)《当代佛教建筑所反映的佛教生态》,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,台南县: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,页212



思考题:

1. 何为中国最早的佛寺

2. 莲生活佛认为作画和写书,心境上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儿



参考文献

陈清香〈当代佛教建筑所反映的佛教生态〉,取自: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佛学数字图书馆暨博物馆,http://ccbs.ntu.edu.tw/FULLTEXT/JR-AN/an018_10.htm2020722日)。


David Piper20016)《圣灵的现象》,台湾:正传出版社。


〈佛教艺术〉,取自:中华百科全书,http://ap6.pccu.edu.tw/Encyclopedia/data.asp?id=26732020722)。


胡进杉〈佛教与书法〉,取自: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佛学数字图书馆暨博物馆,http://enlight.lib.ntu.edu.tw/FULLTEXT/JR-BJ013/bj013133089.pdf 2020722)。


蒋勋(1986)《美的沈思》,台湾:雄狮美术出版社。


卢胜彦〈005 辛二、释其应理之宗2〉,收入《610 密教智慧剑莲生活佛讲密宗道次第广论2 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7262020722)。


卢胜彦〈019 我的艺术观〉,收入《109 卢胜彦的哲思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259&bookmark=c0192020722)。


卢胜彦〈030 【第六十六讲】善男子,觉成就故,当知菩萨......何以故一切觉故化度无缘〉,收入《671 清净的圆镜 莲生活佛讲圆觉经(二)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 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681&bookmark=c0302020722)。


〈曼荼罗〉,取自:一行佛学辞典搜寻,http://buddhaspace.org/dict/index.php?keyword=%E6%9B%BC%E8%8D%BC%E7%BE%85&selecthistory=2020722)。


Sagar Subhash Talekar201011)〈曼陀罗对二十世纪抽象绘画之影响〉,取自:DSpacehttp://140.122.127.138/handle/20.500.12235/807062020722)。


〈藏传佛教:西藏-唐卡艺术的魅力〉(2009622日),取自:佛门网,https://www.buddhistdoor.org/tc/mingkok/%E8%97%8F%E5%82%B3%E4%BD%9B%E6%95%99%E8%A5%BF%E8%97%8F-%E5%94%90%E5%8D%A1%E8%97%9D%E8%A1%93%E7%9A%84%E9%AD%85%E5%8A%9B2020722)。


张文玲〈佛教造像从无到有的演变〉,取自: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佛学数字图书馆暨博物馆,http://enlight.lib.ntu.edu.tw/FULLTEXT/JR-BJ093/bj093388078.pdf2020722)。


真佛宗网络大学-研习会(2019826日)《20190826 真佛宗教育研习暨联谊会:莲妙上师开示佛法与艺术》)[短片],取自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0AV6kISE142020722)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附录:佛法与艺术

 

在中国传统艺术中,唐代的王洽、曾经以泼墨法画山水松石、他疯癫酒狂之名、远胜于他的泼墨。

其第子顾况、欲画先饮、醉后于狂态中泼墨成画!其狂名远胜于乃师

此师徒二人皆无作品流传于后世!

 

后有“破墨”一词出现、那是指于作画中用墨时、为求变化、浓墨以淡墨破之、淡墨以浓墨破之。

而这种技法也未受此画界的重视⋯⋯

直到南宋的牧溪、梁楷,王涧诸位前贤、才有真正的水墨画出现。

“水墨画”一词、还是日本人给取的!

近年来是艺术学院招生时、将“中国画”一科、改为“水墨画”。

而后又有“彩墨画”新名词出现、若以今日眼光来看、应该是彩墨画中的泼墨泼彩兼泼水画才是正确的名称。

一代大师张大千先生、晚年于欧游归来、曾经画过泼墨泼彩的山水画、人人称赞、大家都认为这才是大千先生自己的创作、而且是登峰造极的精品、所评极是!

大千先生作画时、是先将画纸裱在木板上,动笔时、他先泼墨而后泼彩、他所泼之彩只有两种、即石青石绿、有时也用白粉、这三种颜料都是矿物成分、在画纸上的扩散能力很差、故大千先生泼彩时、是在泼墨未干之时去泼彩,或在泼彩的外缘用清水去引导、或将画板倾斜、以助其流动扩散、这些都是大千先生自己体验出来的经验!

有理论有技法、可以留给后世参考!

而后学、我的作品中、是用泼水泼墨泼彩诸法、有异于大千先生、大千先生的画是墨多彩少、以墨为主⋯⋯

而我的作品是、彩多墨少、以彩为主!

画中水彩墨三者相互融合的自然流动效果、妙趣天成⋯⋯

墨韵贵在恰到好处的浓淡、而色彩贵在适得其所的交融、这是“物我合一”的新境界!

我有三种热爱

我热爱生命、

热爱艺术、

更热爱宗教、我将三者交融、这是我追求芸术生命的价值与境界⋯⋯那就是“言语道断、心行处灭”。其实:很难用言语去解说、也无法用思考去论断、因为这是:“自空无中取象、経妙有中得意”。

感恩一生所有的恩师、

感恩得到艺术大师们的肯定与指导!

杨善深大师教我做自己、推荐我到法国拜见赵无极大师及朱德群大师、而他们一样要我做自己。

直到皈依了根本上师圣尊莲生活佛、我明白、原来我不只是要“做自己”、我是要做“更好的自己”,“乃至无我的自己”

祈愿自己能够将生命中的三种热爱交融。

 

我用生命耒泼洒艺术、将来把爱留在人间、那是我生命的价值!

感恩师尊的教导、才有今日的莲妙、艺术界的泼墨泼彩画家柯淑玲

 

 

弟子莲妙合十顶礼感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