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罗万象的佛学

第三章 莲生活佛讲佛学总说

第十一节 佛有十个称号都是什么意思?


   


在很多经典中都会读到佛陀十号:“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,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世尊”,到底此十号各是什么意思呢

 

这十个称号,是诸佛具足十种功德的通号,显示佛在果地上的无上圣智德相。其实,佛所证得的无量智慧,是无处不至,赞叹宣说不尽的。

 

1)如来

如来的“如”有“如如”,自然而然的意思。所以如来是自然而然的来,如如而来,如如而去,没有来,亦没有去,一直恒在,包容一切,无有分别。

 

正如《金刚经》云:“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”

 

另,据《成实论》卷一、行宗记卷上等之说,乘真如之道而来成正觉者,是为真身如来;而乘真如之道来示现三界度众者,是应身如来。

 

《大日经疏指心钞》卷第五,《秘藏记》云:“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,乘如而来故曰如来。”佛的体性如如不动,只因大悲示现世间度众。其实这示现也只是一时幻化,所以如来就是好像有来,其实是一无所来,亦无所去,这就是如来。

 

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出现的诸佛,都等称为佛。佛佛道同,佛佛平等。《金刚经》上说: “如来者,诸法如义”。莲生活佛也说:“诸法如义,是真悟者”。祂亦提到了真正的佛性,是自性显发,圆明觉照,量等虚空,竖穷三际,横遍十方,无所不在,无所不包,大至河川山岳,小至飞花雾露皆是变现出来的。不来亦不去,达大自在的境界,这叫着“诸法如义”的游戏人间。 

 

2)应供

当我们碰到一个真正的开悟者,真正的佛的时候,就应该尽心尽力去供养祂,这就是应供。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经常去应供。莲生活佛为了满弟子的愿,也常常应供。虽然有些人的自心不一定会生起供养的心,但由于佛本身就是宇宙意识,能发出一种摄召的力量,那些人便会生起敬仰之心,自自然然的去供养。其实佛去应供并不是因为贪求众生的供养,而是为了给供养者赐福,引领他们走上正道。

 

3)正遍知

佛是一位觉者,也是一位全知全能者,不论是真正出世的道理,或是入世的知识,天乘法、小乘法,甚至是偏的智慧如邪术,祂都一一清楚透彻,这就是正遍知。

 

为什么佛连偏的也知道呢因为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”。佛要在人间度众,就必须了解众生的境界,知道他们的喜好习性,如果只知正不知偏,便难以善巧的度化众生,所以佛的正偏知是不管好的坏的,明的暗的,所有一切的事物祂都明白,这就是一切知,正遍知。

 

4)明行足

明就是智慧,行就是实践,两者具足,就是明行足。

 

根据北本《大般涅盘经》卷十八:明,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(即无上正等正觉);行足,即戒、定、慧等;佛依戒、定、慧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故称明行足。又据《大智度论》卷二载,明,即宿命、天眼、漏尽等三明;行,即身、口二业;佛具足成就三明二业,故称明行足,也就是智慧和实践具足。

 

佛对于一切行为都很清楚明白,什么可以做,什么不可以做;哪些事情合理,哪些不合理;哪些是七十分合理,三十分不合理,佛都非常清楚,一切都是清楚明白的行为。这就是佛智圆满的表现。 

 

5)善逝

善,是代表好的;逝,是消失跟出现。善逝就是能够自主生死,往好的地方去。如来的应化很是微妙,祂自在的在神通游戏之中,想如何生就如何生,想如何死就如何死。学佛修行也是以自主生死,能够善逝为目标。简单的说,就是“好去”,没有死这个字,“好去”、“好来”,很自在的圆寂。

 

密教萨迦派的教义《道果》,也教授了四种善逝(四种清净):

第一种是“外形相善逝”:清净的行者,没有妄念,很镇定,很自在的圆寂,叫做“外形相善逝”。

 

第二种是“内密咒善逝”:是行者本身修行功夫里的密咒善逝,以自己的咒,跟自己身上的秘密,心的秘密,所有五轮、七轮的秘密,自在的离开,叫做内密咒善逝。

 

第三种是”密灌善逝者“:密灌也就是密教的三灌,就是触灌顶。行者涅盘时,身体化为虹光,融入虚空,无穷无尽。

 

第四种是“究竟实相善逝”:行者的实修依五个修行层次,资粮道、加行道、见道、修道、究竟道。到了“究竟道”成就的时候,就是十二地半的佛,已证得真实的现相及究竟,自在地走,自在地去,就叫善逝。

 

6)世间解

佛,了解世间的一切事情,一切的知识,解除世间所有的烦恼,就是世间解。《大乘庄严经论》第五卷,曰:“菩萨学此五明总意为求一切种智。若不勤习五明。不得一切种智故。” 这说明了大菩萨如果不学习精通五明,也难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 

 

世间所有的知识包括了佛学里面的五明之学,五明是方便法门,能够与广大众生结缘,摄度众生。究竟“五明”是哪五项重要的学科呢

一、因明  —— 明白考定正邪,诠真伪之理法。与逻辑、推理、比量相关。

二、声明  —— 明白语言文字。如懂得很多国家的语言。

三、内明       —— 明白自家佛法的宗旨。佛法称为内明,往自心里面找佛法,也就是自心明白之学。

四、医方明  —— 明白所有医术。

五、工巧明 —— 明白一切工艺、技术、算历等等。如计算机、建筑、机械等学识也是。


莲生活佛说,需再上一项 “艺明”:明白诗书琴棋、歌舞画戏等等。在小乘,可能犯了戒律;在大乘,因度众生故,菩萨要进入众生中,不得不学习。歌、舞、戏也是度众的工具。


佛因为知晓世间种种,能以五明之学为众生解脱烦恼,故名世间解。

 

7)无上士

佛的智慧、禅定和戒行都十分圆满,在这世界上没有能超越佛的人,因此佛有无上士的称号,表征着佛在最高的境界。即是在诸法中,涅盘无上、一切众生中无上。

 

如果问五方佛哪位是第一那答案应该是佛通通都是第一,都是无上士。只要证得了如来,就是第一,没有比这个再上的了。

 

8)调御丈夫

调御是平衡,调节的意思。丈夫是指一个很有能力的人、一个伟人、巨人。佛懂得调御自己,调御弟子,也能调御人生、世间人、一切的生物,井然有序的教导他们,让大家都往好的地方走,就叫做调御丈夫。

 

9)天人师

佛不单在人间做教化的工作,教导众生甚么应作不应作,如何走在正道上,才能解脱烦恼,证得佛果,且祂在天上界也同样在做教化的工作,也就是说佛是天、人的师父,所有众生、所有天界的导师。

 

10)佛世尊

“佛”的意思是觉悟,里面包含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;自己觉悟,帮助别人觉悟,得到无上正等正觉,觉行圆满的就是佛。(详细解说请参考BUD101包罗万象的佛教:佛学教理,第一章,第一节 到底什么是“佛”?)

 

能具备以上十个称号,就称为世尊。《佛说十号经》云:“天人凡圣、世出世间咸皆尊重,故曰世尊。”世尊因有如此般的大智大慧德能,一切天人凡圣,世出世间人都尊重敬仰祂,所以尊称为世尊。

 

思考题:

1.    佛是大调御师,能改变众生的心性,大家有过这种经历吗

 

 

章末作业: /page/index.html?id=5 

 

 

参考文献

010第十讲:次日,祖潜至......即名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。〉,收入《680 大心印 莲生活佛讲六祖坛经(一)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690&bookmark=c0102020214)。

 

011第十一讲:经名释义——佛(三)〉,收入《627 九品莲华生莲生活佛讲阿弥陀佛经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651&bookmark=c0112020214)。

 

019第十九讲:「身方便续」有五类〉,收入《700 莲生活佛讲授道果(一)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1000118&bookmark=c0192020214)。

 

021【第一百零一讲】「外形相善逝」是很清净自在的圆寂离世〉,收入《702 莲生活佛讲授道果(三)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1000122&bookmark=c0212020314)。

 

026【第二百二十一讲】具恩上师等同金刚持 昼夜观住忆念 即是守护三昧耶〉,收入《705 莲生活佛讲授道果(六)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1000275&bookmark=c0262020314)。


030 佛的十个称号〉,收入《675 佛学总说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685&bookmark=c0302020214)。

 

卢胜彦〈005 实有「莲花童子」理智信仰,莲花童子净土悉地,真实不虚。〉,收入《196 清凉的书笺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3962020314)。

 

卢胜彦〈022 冥思枯坐〉,收入《059 真佛法语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129&bookmark=c0222020314)。

 

卢胜彦〈054 菩萨要学五明〉,收入《174 一道彩虹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374&bookmark=c0542020314)。

 

卢胜彦〈065 渡人之法舟〉,收入《170 回首西城烟雨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370&bookmark=c0652020314)。

 

《一行佛学辞典》,取自:CBETA 汉文大藏经,http://tripitaka.cbeta.org2020314)。